人物生平
朱陽(?~1776),字桐野,號菁溪,漳居仁里九鵬社暖洲營(今漳平市南洋鄉暖洲村)人,清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秦大士榜二甲第八名進士 ,授翰林院庶吉士,後任雲南通海縣縣令,調任雲南寶寧縣縣令,為官克己奉公、廉政施道、懲貪除霸、救災賑民,因積勞成疾,卒於任所。
家族史況
父朱廷鵬,名鵬山、字雲翼,清雍正元年(1723)中舉人,誥贈奉直大夫飲差戶部監督,世宗皇帝諭九卿保舉倉鹽監督。其長子朱華,號桂奄,舉人,福州府閩清訓導。次子朱泅,字道源,號松皋,舉人,興化府仙遊縣訓導。乾隆帝御封朱氏“三代科甲”。“三代科甲”牌匾在文革破四舊運動中被焚毀 。
翰林第
朱陽金榜題名後,奉旨在故里暖洲建設造一座磚土木結構“翰林第”。四周群山林海松濤,清澈的九鵬溪環西朝東潺潺淌流,形象逼真的葫蘆山如拉風箱手柄,侖頭似風箱,營尾如鐵爐,故名日“烘爐型”。翰林第就建在此。坐東向西,大門朝北向桂龍尖,一廳二房,左右東廳,大門楣石雕“翰林第”三字。大門左右金馬玉堂,門框石雕“沛國家聲遠,菁城甲第家”對聯,厝坪石雕龍盤旗桿林立,大廳掛滿歷代賜封木刻鑲金巨匾,建築頗為堂皇精緻。可惜,該房屋在文革中遭受浩劫,所有橫匾被焚毀,房屋被拆毀平整。尚存一塊“翰林第”石雕門楣成了鋪路石 。
仕途軼事
朱陽雖出生在官第門庭,家庭極為清貧,他從小聰明伶俐,對仕途躊躕滿志,拜名師擇賢士,如饑似渴廣博群書,歷經數十載拼博,成為一位知識淵博才華超群佼佼者。每場考試均能脫穎而出。博得乾隆帝喜悅,親覽其考卷,龍顏大悅。欽點翰林,特賜封武英殿纂修。
朱陽後任雲南通海縣縣令。其時,政野腐敗,又遭地震大災。朱陽到任伊始,親臨災區,眼見民生凋敞和官僚淫穢奢侈。他大刀闊斧整治,摒除陋規,嚴懲貪官污吏,輯擒匪霸,開倉賑災民,發放銀錢重建家園,採取自救措施恢復災區生產。之後,朱陽被調任雲南省寶寧縣縣令。其時,緬甸武裝入侵縣境,他奉調西征,檄調役夫,戎馬倥傯,親征沙場。乾隆帝為表彰朱陽克己奉公廉政施道,懲貪除霸救災賑民,平定緬匪入侵,特御賜“龍傘、木瓜槌”,可槌打貪贓枉法官員,可先罷官後奏 。
生活軼事
1、“清白有聲”匾額秩事
朱陽為教育一家人當官為民,勤政廉潔,防止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他書寫一幅“清白有聲”條幅掛在書房中,作為座右銘。新橋西埔陳位四和朱陽是同窗摯友,因父親病逝,輟學在家躬耕隴田,朱陽母親病逝,從京返梓為母治喪,陳位四見書房掛著一幅“清白有聲”,遒勁秀逸,清俊含蓄,又很有教育意義,便索要這一條幅。朱陽見他鍾愛這幅字畫,又是姻親關係,特製“清白有聲”匾額相贈,並囑咐他做人要光明磊落,做事要清白廉潔,若逢危難可揭此字。有一年,該村組織“開花會”(設賭場),官府獲悉派差丁抓賭,發生鬥毆,造成傷亡命案,官府立案嚴辦兇手。陳位四被人陷害是“開花會”的賭頭和殺人兇手,官府立即派大批差丁到新橋西埔村抓捕陳位四,以“殺雞儆猴”手段,著令當場把陳位四全家殺害,並把房屋全部燒毀。陳位四見差丁舉著火把圍著房屋,幾個差丁猛敲大門,想進屋抓人,他知道大禍臨頭,想起朱陽囑咐“若逢危難可揭此字”,便立即拿起一根竹竿揭掉大廳上匾額遮布,慌忙去開大門大喊冤枉,官兵見大廳上高懸一塊“清白有聲”匾額是朱翰林筆跡。他們清楚朱陽為官清廉,是不會勾結社會流氓地痞土豪劣紳來危害社會,陳位四是被人誣告陷害,此案有錯,立即退出大廳,向他撫慰道歉。一塊“清白有聲”匾額避免了一起冤案,錯案,最後把真兇緝拿歸案。這塊“清白有聲”匾額,救了陳位四全家性命和財產,避免了一場大災難,被陳氏家族視為“救命匾”被世代珍藏 。
2、“禮樂名邦”手跡秩事
朱陽擔任雲南玉溪通海縣令以後,任職三年都不見有人來縣衙打官司,感到很奇怪,他便親自到民間探訪。這天,朱陽漫步在雲南玉溪通海街頭,眼見百姓們安居樂業,心裡感到無限慰藉。當他來到人群擁擠的北街口,見到走來幾位老人,年輕人見了,都很恭敬地站立一旁讓道。朱陽趕前幾步,向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打聽:“請問老伯,你們這裡為什麼沒有人到縣衙去打官司?”老人用手指著十字街口坐在四塊大青石板上的幾位老人,風趣地說:“這就是斷案的地方!”朱陽不解問:“斷案應在縣衙的公堂上,怎么會在大街上呢?”老人笑道:“這是去官府的必經之地,凡是打官司人,一到這裡,就被這幾位老人擋下來,讓他們心平氣和地擺出事實,說出原委,然後以理相勸,盡力排解,說得雙方都心服口服,言歸於好。這樣,當然不再有人到縣衙去告狀了。”朱陽聽後,深受感動,於是提筆他們坐的四塊青石板上題書“禮樂名邦”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原鑲在南城門的月城上。解放後拆除城牆,就保存在縣文化館內。近年重修秀山,又將此四字鑲嵌在文廟前的照壁上 。
手跡遺留
朱陽不僅是文武兼備之才,而且是一位博大精深的書法家。漳平歷史上的書法家以清代朱陽的楷書最為有名,他尤擅行楷和魏碑古篆及歷代諸家名帖。現存雲南通海縣文廟宮牆上的“禮樂名邦”及連城冠豸山滴水岩摩刻“上游第一觀”為其所書。
他在京返梓省親時,曾順道探望在福州府閩清任職訓導的長子朱華,特意繞道到風景獨特的冠豸山。在滴水岩摩崖石刻鐫題“上游第一觀”五個大字。書體結構端莊雄渾,清峻道勁秀逸開闊,法度嚴整勁挺含蓄,出新意於法度之外,寄妙理於豪放之中。引來大批國內外書作名家和遊客,在這巨石前駐足攝影欣賞,成為該旅遊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朱陽在仕途上的成就和書法上的造詣使得其遺留下來的作品顯得彌足珍貴,他在石刻、文墨和牌匾中留下為數不多的遺作 。
新橋西埔新興堂,有一塊朱菁溪書匾“清白有聲”。長180厘米 ,寬8 3厘米,黑底漆金木刻行楷,上 款:贈位四陳姻翁,下款:菁溪朱陽。匾書師法顏楷,體形稍長,筆勢圓潤,力厚骨勁,氣勢磅礴。匾中“清”字布局嚴謹,疏朗虛和,整體安顧照應,不偏不支“白”字寬綽虛曠,倚天拔地,氣勢雄邁,雍容大度;“有”字橫按凌雲,交筆峭拔,構架凝重,質樸而敦厚“聲”字結體奇巧,筆力險勁,頓挫分明,疏密得法。筆意圓勁而內涵豐富,神采端嚴而雄秀兼得,令人賞心悅目。這幅顏體行楷佳作,被現代“世界名書法”所收錄,是今發現漳平市尚存的朱陽書寫真跡 。
另外,象湖鎮楊美村蘇氏族譜錄有翰林院庶吉士朱陽撰文贈壽幛文章,這是迄今發現的朱陽遺留下來的實物撰文。
翰林院庶吉士朱陽撰文贈壽幛:
太孺人,生名族,擅坤輿之秀,家禮內則其素嫻也,笄(音基)而于歸,婦儀閫範,歸然冠於鄉國,結縭未幾,有黃鵠(音胡)之歌。
孺人砥節,自矢初終不變,斯已難矣!而撫育遺孤,幼則視其成立,長更嚴其訓誨,視和凡畫荻之訓,殆有過焉。至其上,事孀姑甘旨克供,朝夕奉侍之際,必誠必敬,其孝行著聞又如此其人,豈可於世俗巾幗中求哉,今孟春念五日,為設帨(音睡)之辰,賓朋齊堂介壽。發為詩歌,以傳不朽者應多其人,余又何以為之倡耶。昔張齊賢拜中書門下,平章事母賢而壽,太宗因其令予賜手詔,孝存問縉紳之虞,賈母訓子以節義朝廷嘉之,拜武昌太守,丞相以下皆拜。年九月十五賈立養於家茲,孺人長君起鵬(兒子名字,庠生)為吾師侍讀,北野於公所得士,余之同門友也,博學能文早蜚聲於黌(音弘)序,孫曾十餘人,皆龍文驥子,矯矯出群,異日捷南步玉堂,如宋之張晉之虞,為國家令器。而孺人享其殊榮者,定不在二氏下也,俚詞恭祝:
大閫範郎榮誥四代蘇太母詹太孺人七十榮壽。
賜進士第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纂修年家眷侄朱陽撰(乾隆丙辰1756年作)。
墓葬
朱陽因積勞成疾,死於任所。朱陽辭世後,按當地少數民族風俗民規停柩三年,舉行隆重吊憑儀式。留滯三年後,其次子朱泗才奉柩返梓,葬於漳平“燈籠坑”。“燈籠坑”朱陽墓位於菁城街道福滿社區長壠坑自然村馬寨山。墓依山而築,背靠馬寨山,面前視野開闊,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墓平面呈具有文官墓葬特點的“太師椅”形,墓南北兩側各立一根象徵文官身份的頂端為“筆頭”形的石望柱。墓坪、祭台、墓丘均為三合土築成。墓丘前立清乾隆四十一年(1766)墓碑一通,墓銘高273厘米,寬105厘米,上書楷書:“皇清賜進士第奉政大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充 政華殿纂修改授雲南通海縣 知縣晉秩府同知菁溪朱先生暨德配陳孺人墓道”計51字。該墓銘當地福滿村民俗稱之“大石碑”。在直距朱陽墓445米處的工業路旁立有一通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朱陽墓道碑。該碑體形碩大,碑文豎刻楷書,字跡清晰,字型美觀大方,保存尚好,具有歷史人文及書法藝術價值 。
循吏朱陽傳
朱陽,字桐野,號菁溪,居仁里人。廷鴻子。乾隆辛酉選拔入監,肄業,考取教習。庚午舉順天,壬申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假歸,丁母憂。服闋,入都散館,改授雲南通海令。縣故疲弊,又值新羅地震大災,下車問民疾苦,家巡戶視。上官遣吏檢察,冠蓋相望,境內獨恬然。調寶寧,緬匪不靖,王師西征,檄調役夫輦運軍裝,捐俸赴驛所雇募,竣事晏如,民不知也。積勞成疾,卒。子泗,字道原,號松皋,由廩貢肄業成均,乾隆庚子,中本省舉人,選仙遊訓導。先是隨任寶寧,時軍興旁午,代父任其役,出入戎馬間。父卒,留滯三年,虧空完竣,奉柩歸,眾皆服其幹略。及任仙遊,台匪滋事。大憲知其才,不限以儒官檄往楓亭,協辦驛站,又委運兵米渡澎湖。甫出外洋,颶風大作,舉船震恐。泗獨以忠信可涉波濤,神色自若,竟致米三千石。及內渡,總局萬方伯擬首薦泗。適方伯丁憂回滇,仍回任。事關學校,加意整頓。文昌誕辰,監生與文武庠分三日慶祝,獨文庠艱於公費。泗捐俸契典鋪九間交諸生,歲收稅錢十八千充費。卒於官。諸生於慶祝文昌日,並祀其遺像。教諭龍岡盧履謙有記 。
(通政司通政 雷鈜,錄自《漳平縣誌·藝文志》)